已满i8点点此进入戴好耳机_十八款直接进网入口免费_水蜜桃一区一一区三区四区

欢迎光临进入昆明市西山起点养成教育培训学校! 孩子叛逆怎么办|离家出走|早恋网恋|厌学辍学|行为矫正学校| 收藏本站 常见答疑联系我们

没有童年的儿童

时间:2020-05-11 15:25:33 阅读:

前言:6-12岁,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能力是不受儿童自卑感削弱的,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练技能和智慧。可有些孩子由于家庭、社会和个人的原因不能正常的完成学业,过早的卷入社会,由于年幼的孩子本身发育的不完善,表现出任性散漫,分不清自己与他人差距,不知道人际边界的设置,只是模仿大人的一些行为习惯,包括一些恶习,下面的案例的孩子7岁开始抽烟,10岁模仿大人去早恋和网恋,去娱乐场所、混社会、约架等等,过着和普通儿童不一样的生活,成为一个没有童年的儿童;

基本资料:11岁 男性,正常上学应该小学5年级在读,4年级已经开始逃学;


来起点前情况:抽烟,烟龄2年,每月饮酒10多次,一次能喝三瓶啤酒,有10多个社会朋友,去过溜冰场、按摩店等娱乐场所,游戏成瘾;群架5次,比如因玩游戏起冲突后约架;同学不帮他抄作业,在校外打同学,女同学用文具盒打他,会还手打女同学,比自己小的孩子用皮球打自己,也会动手打小孩;觉得老师作业多,不想去上学,两年多在家玩电脑、玩手机;破坏过他人财物,比如砸车、砸他人玻璃;


个人成长史:父母离异,跟随父亲生活,7岁受15岁孩子引诱,开始抽烟,虽然第一次被呛,但因为好奇,还是继续抽下去,最多每天抽4包;从小喜欢破坏他人财物,比如有一次摔了一跤,觉得不爽,就拿起石头砸烂别人的车;喜欢一个人呆着,一个人呆着的时候感觉自己很伤心,对家里人都不喜欢,只是对妈妈有些感情,觉得世界上的人只喜欢自己;8-9岁在校外打同学,厌学,逃学、抽烟、喝酒,夜不归宿50多次,最长40多天,4年级开始逃学,结交社会上的朋友,大的22岁,小的14岁;半年前受不了父亲家暴去母亲饭馆帮忙,每天扫地拖地抹桌子,剩余时间玩手机游戏,继父对自己不错,在妈妈那里过得开心;4年级之前都正常去上学,5年级分班,遇到一个爱欺负自己的学生,经常扔自己的笔,也不敢反抗,然后约着三个好朋友逃学,其他两位同学已经转学,还在读书;认识社会上的朋友,想让他们来帮助自己,10岁时去溜冰场被人无故用钢管捅过两刀,在左侧肋下,当时被送去医院,无后遗症,有伤疤;早恋两次,一次网恋,一次是本地的;


家庭情况:父母在1岁多离异,从小与父亲生活,父亲没有固定工作,靠做临时水泥工获取收入;父亲爱赌博,有钱就去堵,输完钱又会对家人实施家暴,一星期家暴2-3次,打孩子,打老婆,打孩子的爷爷奶奶;母亲离婚后离家再婚,经营餐馆;爷爷奶奶年事已高,管不住孩子,整个家庭对孩子漠视和缺少管教;父亲偶尔给孩子一些零花钱,没钱用的时候,就去向朋友借钱,有时候归还,有时候不归还;


案例分析:孩子从小生活在家暴的家庭,父亲赌博成瘾,从小亲情冷漠,缺少安全感,也没人教会孩子规则,在不能反抗父亲暴力的情况下,把仇恨宣泄到破坏他人财物,以及出现损害自己的行为:抽烟、喝酒、逃学,做坏事情时缺乏悔意或内疚;对个体和家人漠不关心,只关心他人对自己的影响,而不是对他人的影响;不关心自己在学校的问题表现,不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孩子已经表现出中度的品行障碍问题;此案例中孩子早年遭受父亲的家暴虐待和严重忽视,父母也没有参与孩子的日常生活,例如,父母不知道孩子有哪些朋友,他在学校做些什么,更容易导致孩子产生品行问题,由于品行问题又容易被老师和主流同伴所排斥,家庭中的互动也是充满敌意、暴力和嘲弄,转而寻求同伴的认可,不幸的是,他们的同伴和团体也是由同样品行问题的孩子组成,这些同伴往往鼓励违法行为,甚至提供犯法的机会,例如他们可能挑动新成员抢劫,以“显示他是个男人”,甚至会提供武器和逃跑的车辆,儿童加入这些不良团伙后,尤其可能就些染上酗酒和抽烟、吸毒的恶习,而这反过来又加剧了不良行为;孩子长期缺少一个父亲的角色来帮助自己形成规则,只有去社会上模仿大人抽烟、喝酒、恋爱,直接跳过童年,到成人世界。从认知角度来分析,存在品德障碍的的儿童加工处理社会互动信息的方式有助长攻击性反应的倾向,他们想当然地认为其他人会对自己抱有敌意,并据此解释同伴的行为,而不是特定的情境中的线索。例如:如果与另一个小孩子撞到一起,品行障碍的儿童会认为对方有意冒犯,就是为了挑起争斗。感知到同伴的挑衅后,品行障碍儿童想到的回应一般很有限,通常都包含攻击行为,觉得除了攻击之外的任何回应都无用或者豪无吸引力;以这种方式看待社会互动的儿童可能对他人采取攻击性行为,他则会进行报复——被攻击的儿童将回击,人们会对他们持负面看法,这些反应又助长了这些儿童的假设,认为全世界都与他们为敌,导致他们对他人未来的行为做出错误的理解。


干预方法:品行障碍的孩子着重于认知——行为调整


行为:这种年龄层次的孩子以行为矫正为主,比如作息规律、改变过去的生活习惯、习得道德观念和规则意识,由我们教官和老师来完成;培养孩子与其他孩子的良性互动,因为我们学校24小时候有教官陪护,孩子控制不了攻击行为的时候,会及时制止,然后培训孩子用一种非暴力的沟通方式;帮助孩子建立边界和规则,其实一个孩子没有边界感,好比一个人走在没有护栏的铁索,是没有安全感的;


心理干预: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孩子识别引发愤怒及攻击行为的情境,教官观察孩子的表现,随即指出他们发怒或者做出不的当行为的情形,然后讨论一些假想的情境,以及儿童如何应对;对孩子认为他人故意恶劣地对待自己的假设受到质疑,并学习从其他人的角度看待这些情境,运用自我对话,重复一些词语,比如:“微笑、拥抱一下自己、注视一下对方”,以避免对情境作出负面反应;2、讨论真实和假想的情境之后,帮助孩子形成积极的解决方案,从而告诉孩子一些适应的问题解决技巧,比如有一次孩子为了在桌子上分菜就有争执,说是多分了不好吃的菜给自己,然后教官就告诉他,这个菜是每个人要吃的,每个人一样多,只是自己觉得不好吃,认为多分了,不是针对他,就这样长期的培训他这样的一个正向性的思维,帮助孩子形成积极的、非暴力的解决方案;3、强化他的正面行为,因为孩子年龄小,又过早逃学,理解力差,没有能力去分析,也缺少解决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只有直接告诉他一些策略和方法;


社会干预:做好妈妈的工作,讨论孩子监护权的问题;相对父亲,妈妈收入稳定,家庭和谐,继父对孩子也不错,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


在起点学校多方面配合帮助下,孩子2个多月的时间就发生了大的改变,刚开始动不动推人,暗暗去弄人家一下,现在基本不动手了;刚开始烟瘾很大,会去草从里找咨询家长丢下的烟头,现在基本不去想抽烟的事情;刚来的时候,孩子基本不笑,也不说话,不和人对视,现在也能很好的和同学交流、玩耍。因为孩子年龄小,又过早学会了社会上的不良习气,好比别的孩子可能是及格分60分到80分,90分,这样的孩子可能是从20分,30分向及格分进步,虽然进步很大,但要达到正常的状态还是需要时间和耐心,总之起点的每一位教职工都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都会相信孩子的潜能,挖掘孩子的潜力,客观面对现实,鼓励孩子的成长。


不同年龄阶段孩子所需要的心理营养 


如果孩子三岁前的安全感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如父母离异、频繁更换抚养人、频繁更换生活地点等,都会对孩子的安全感造成损害,孩子会一生寻寻觅觅,需要弥补这个需求空缺,需要的时间和童年一样,可能是三年,甚至更长。行为表现上比如恋爱中总要向对方求证是否爱我,是否会离开我等等,比如失恋,有的人失恋就会自杀,那并不是因为他痴情,而是他的第二次心理创伤,源于小时候安全感的缺失,如果有人对你说“没有你我就活不了”,那不说明他有多爱你,只说明这个人的心理不够健康。婚姻除了满足性和生命延续的过程,更多也在寻找自己一直缺失的感觉。


我们可以把孩子比喻成是一粒种子,这粒种子已经具有其本身的生命力以及与其生长的所有的资源,但是它只有具备生理营养才能生根发芽,具有心理营养才能有更好的长势长得粗壮茂盛。生理营养,我相信各位家长应该没有问题,但你们了解孩子需要什么心理营养吗?是如何需要的?什么时间需要?所有的孩子的营养一样的吗?我们如何给?我们自己具有这种营养吗?如果没有怎么办?


如果心理营养不充分,孩子表现出来的现象是什么?主要有以下三种:


1、情绪不稳定。2、人际关系不良。 3、行为偏差。


在中国13—15岁孩子的自杀和自残率偏高。如果一个孩子有足够的心理营养去滋养他的生命,他的生命力就会自然而然的绽放,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也能够有力量去追随自己的梦想!生物本性就是向上向善,努力展现自我的过程,更何况人!以下是不同年龄阶段孩子所需要的心理营养 


0~3个月


此阶段的孩子,更多是用感官感觉来生活的。我饿了,就需要吃到奶水;我渴了,就需要喝到水;我拉了尿了,不舒服了,其他人就需要帮我整理;我冷了热了,就需要帮我加减衣服和被子。我才不管其他人怎么样,他们要以我的需要为己任,全面呵护我的需要。


这个年龄阶段的心理营养是:(1)无条件接纳。(2)生命中最重要,我是NO1。此阶段的心理营养更多是妈妈给予的。在生养孩子后,妈妈体内就分泌两种物质,一种是荷尔蒙,在奶水中满足孩子的生理需要;另一种是本体荌,会让妈妈有满足感:怎么看自己的孩子都是最美最伟大的。因为不是所有的妈妈都分泌这两种物质,如果孩子得不到,他就会用一生的时间,去寻觅自己生命中的重要他人来满足自己的这个需求,也许一生未果,也许很幸运能找到。有更多的人会利用良好的婚姻来满足自己的这个需要:碰见一个爱自己接纳自己宽容自己的人,婚姻除了满足性和生命延续的过程,更多也在寻找自己一直缺失的感觉。您可以想想我们当初恋爱时的感觉就可以,那一定是这个人就是无条件的满足我的人。如果满足不了,可能会出现离婚或婚外情,我们都在寻觅一种感觉。


4个月~10个月


在生理上,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慢慢要学会爬行。爬出去爬回来---主动选择离开,需要安全时自己就会爬回来。此时心理营养是妈妈要允许他爬出去爬回来,很自然的离开,很自然的回来。如果妈妈自己没有安全感,她在此时期最恐惧。如果这个阶段的心理营养没有被满足,就会导致孩子有分离焦虑,例如进入幼儿园或者新环境,有异常表现;谈恋爱失恋,情绪反应大甚至自杀。


10个月~16个月


孩子在生理上开始会走,父母要支持他去冒险,如果此时得到妈妈支持和照顾,孩子就会获得实际安全感和心理安全感。孩子将来不会怕陌生人,并且愿意去探险、胆子大,但不是不要命的那种!因为他知道哪里安全哪里危险。


16个月~2岁


“可怕的两岁”,这个年龄阶段最难教养:一面是非常的依赖,一面又非常的独立,经常说不要。这是锻炼孩子对自己负责任的时候,不要的时候要为自己的决定去承担后果。例如不吃饭,好,就饿你一顿,呵呵,孩子可能不会为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我们该怎么做?心疼孩子就放弃自己当时的决定,这就是溺爱,我们的做法是:温柔的坚持!这个需要力量和决心,所以这个阶段的妈妈会觉得自己特别的累,这就需要爸爸的支持!


2岁~3岁


稳定自我的建立。这个阶段的孩子要形成这种认识:我有时看不到妈妈在,但我知道妈妈的爱在。玩的游戏是:捉迷藏。这个时期需要一个过渡性的重要他人出现,要求是温暖的,安全的,有毛的,柔软的,比如毛绒玩具、抱枕、小被子、衣服都可以。这是健康心理的表现。如果一直依赖妈妈,不分床才可怕,孩子永远在心理上长不大!


0岁~3岁这个阶段,如果孩子获得了被充分接纳,学会安全,懂得该分开就分开、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有稳定自我形象的心理营养,他们就很快适应新环境,社会化速度快!这个阶段的孩子更需要妈妈的照顾支持和帮助。如果缺乏心理营养,一遇到给他心理营养(也许有意也许无意)的人,他会立即被吸引,比如早恋。这和如果三天没喝水,见到水不管脏不脏就喝;如果七天没喝水,见到水不管有毒没毒就喝一样的道理。


安全感的来源:(1)爸爸妈妈夫妻关系稳定。即便有争吵,有冲突,要让孩子意识到父母自己有能力去解决的。(2)妈妈的情绪稳定,越稳定越安全。妈妈会处理自己的情绪。有的妈妈会认为孩子是惹你有情绪的人,其实这不是真相,也许是其他原因(夫妻等问题),孩子没有能力和责任帮助妈妈解决情绪问题!其实人有情绪时一定是找安全的人发的,孩子在承受着社会最底层的情绪垃圾,爸爸在单位,妈妈在单位,甚至夫妻关系问题产生的情绪,如不及时疏导处理,孩子是最终的出气筒!尤其是妈妈的情绪,孩子吸收更多,不忍心不吸收,也许妈妈的焦虑成为孩子的焦虑。


4岁~5岁


有了“我”的记忆,人一般有四岁以后的记忆,真正的人类出现“新我”:我是谁?我有价值吗?我可爱吗?此时的孩子需要从爸爸身上获取这些心理营养,所以变得跟爸爸亲近,喜欢爸爸。现在的妈妈就很落寞,感觉自己的孩子很陌生,曾经粘成一个人似的,现在陌生了,有的妈妈就骂自己的孩子没良心,可能在心里上不适应很寂寞。此时需要的心理营养是肯定、赞美、鼓励、认同。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变得有底气,遇到挫折时有力量去面对,是孩子心理上是守护神!


父亲对孩子的影响是:


(1)人生价值观,(2)自我概念,(3)性别认同。


前两项妈妈也可以代替爸爸做,但需要更多的时间,同时需要一致性表达。性别认同只有爸爸可以做。要对女儿表达:我很高兴你是我的女儿(女性认同)女儿16岁之前称呼女儿为女儿;要对儿子表达:你是我的好儿子,你真像我啊(男性认同)。

爸爸对孩子的承诺是:(1)孩子,需要我时,我就在你的身边,不要怕。(2)孩子,我允许你犯错!最伤害人的两个场所:一个是战争,一个是家庭。让孩子成为一个人,安全感的来源,妈妈很重要!让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价值感自信心的来源,爸爸很重要!孩子如果容易发火、行为偏差,原因大部分来源于夫妻关系恶劣,亲子关系问题包括母子、父子关系。情绪在孩子内心深处难于消化,积累了很多情绪,也可能导致晚上睡眠不好,失眠梦多。中国的爸爸是爱孩子的,但不一定和孩子亲近。没有时间交流沟通,但一见面就教导!此时关系比教导更加的重要!孩子如果和爸爸的关系差的话,导致孩子的自我感不强!如果处理了孩子的情绪问题,孩子的学习力、记忆力、注意力会提升20%。孩子出了问题,也是家庭关系出了问题:也许是夫妻关系疏远,也许是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出了问题,也许都有!如果孩子出了问题,什么是最好的药?—个人时间,父母要有时间去给孩子心理营养。


5岁~6岁


这个阶段父母要多和孩子在一起相处,起到家庭模范作用,具体包括:①如何处理生活上的难题,方法及态度。②如何处理人际关系。③如何处理情绪。这个模范可以帮助他解决:当我碰到问题时,我怎么办?如果我心情不好,我怎么办?我与别人的意见不同,我怎么办?告诉他如何管理他的情绪,如何处理他的生活中的问题。


7岁以后  7岁以后孩子需要的心理营养是尊重、信任、自由选择。


13~15岁


这个阶段是父母给孩子最后一次补充心理营养的黄金年。因为孩子在12岁之前缺失的心理营养在13~15岁时爆发年,渴求最强烈。


父母的做法是:


(1) 接纳他;(2) 重视他:花时间和他在一起;(3) 模范:让他有时间去模仿父母。这样几个月,孩子就会有变化。


16岁以上


孩子如果超了16岁,调整需要用年来计算。因为现在孩子不信任你,即便你想试图改变,他也会去试探你,有怀疑。如果可以有肢体接触:拥抱是接纳最好的肢体动作,遭到拒绝也要坚持!


25岁以后


这时需要自己给自己补充心理营养,为自己的生命去负责。做自己的优秀父母,滋养自己!无条件接纳自己,自己更重要,照顾好自己,肯定赞美自己!

心理营养的发展路程


首先一个孩子需要人无条件地接纳自己,让他认为他是最重要的。接下来他需要安全感,使他能够独立,然后需要肯定赞美认同,到了七岁前是学习认知模范。当然他再长大,他能够选择,需要更多的生活上的一些能力。如果有足够的心理营养,他自然就会有生命力去学习,学习新的东西。如果没有,有缺失,他就不能够有成人目标。他就会一直处于寻找的状态。让人家去肯定他,让人家去称赞他。他不能在他那个年龄发挥一个人的很好的生命力。这个心理营养,能早开始最好.如果没有,也不存在晚不晚的问题,什么时候你意识到你发现了,什么时候开始都可以。发现苗头,就从现在开始做.如果存在缺失的话,先要处理的,一定是爸爸妈妈之间的关系,或者是妈妈爸爸与孩子的关系。然后给他称赞,肯定,告诉他,他很重要。愿意听他说话,出现需求的时候,要满足他。


孩子一开始的心理营养必须由那个重要他人给的。这个重要他人,第一是父母,或者,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或者保姆阿姨。


各位家长,您的孩子是否经历了这样的心理发展的路程呢,如果错失了,不要自责、不要后悔、在孩子18岁以前,还没形成稳定的人格特点,还可以有塑造的空间,,我们一切来得及,起点学校可以给到您们这样的帮助!




地址:昆明市西山区海口镇200号(原工人大学)

Copyright 昆明市西山起点养成教育培训学校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商务合作QQ:76026987 滇ICP备2021002140号
在线咨询
吐鲁番市| 五寨县| 西充县| 兴文县| 曲靖市| 孟州市| 龙里县| 昌邑市| 桐梓县| 镇坪县|